贝博中国
贝博中国
贝博中国

“改革创新”刘其先:从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基体、客介载体等五个维度来筑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基柱

时间: 2023-11-02 00:53:06 |   作者: 承载带之卷盘

  刘其先:从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基体、客体、介体、载体等五个维度来筑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基柱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代表党中央庄严宣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还生动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九项本质要求、两步战略步骤、五条重大原则和五个必由之路,为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领会、科学把握、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领会世界观和方法论(黄坤明:把握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N],人民日报2022-11-16第06版),从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基体、客体、介体、载体等五个维度来筑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基柱。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并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旗帜鲜明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重大原则,进一步号召“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

  从习这些重要论断,结合对新时代十年来伟大成就的感悟,能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国领导下全体人民整体磅礴力量。这个力量是从有道领袖(习)、有力政党(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到有机组织(党领导下的派和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群众组织构成的群众纽带)、有素人民,由内至外依次相连、绕心联动的“同心圆”,其中人民领袖习处于核心地位,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而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中国的核心,中国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通过派、群众组织这些纽带把全国人民牢牢凝聚在一起并辐射到全世界华人,紧密团结在习和党中央的周围,从而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力量体现为以习为核心的由内到外的3个同心圆。

  (一)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同心圆”,必须坚决拥戴“有道领袖”,坚定捍卫习核心地位。确立党的领袖的领导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认为每一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的杰出人物,因为杰出人物能够正确判断时代发展大势、洞察亿万人民共同愿望,能够提出历史任务、明确未来奋斗目标,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高超的政治智慧、强烈的历史担当,善于组织和依靠人民把共同愿望变为现实。习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产生的杰出人物、众望所归的有道领袖、英明领袖(肖培、徐启方、田培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Z],)。特别是习以深厚人民情怀、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也正是因为有习的掌舵领航,全党才有了“顶梁柱”,中国人民才有了“主心骨”,“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已经体现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习的领袖风范、思想典范、言行垂范、经世规范已经刻印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坎上脑海里,也必将充分彰显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华彩篇章之中,这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未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新征程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国有企业干部职员必定会始终由衷地拥戴核心、信赖核心、忠诚核心、维护核心,坚持用习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统领全部工作,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二)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同心圆”,必须坚决服从“有力政党”,从始至终坚持中国全面领导。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必须牢记的“五个必由之路”之首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的坚强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定海神针(刘靖北: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J],红旗文稿2022(21))。在前进道路上,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就一定能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微观主体,无时无刻不沐浴着党的领导的阳光雨露,党的领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最大的利好。习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在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一定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真正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的关键资源、核心要素,真正成为党所掌握的“经济部队”之一。

  (三)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同心圆”,必须充分激活“有机组织”,全面发挥派和社会群众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习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有机的社会组织在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蓝军:激发活力 发挥作用 推动社会组织高水平发展(专题深思)[N],人民日报2022-12-02第09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攻坚战中充足表现了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包括基层组织的力量和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截至2021年底,我们国家社会组织登记总数超过90万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四)筑牢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同心圆”,必须始终依靠“有素人民”,不断汇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习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一定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人(占全部人口14亿人的17%,占从业人口7.5亿人的3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受民间传统文化和理想教育的熏陶,中华民族从始至终保持着勤劳进取的美德。这为我们最大限度地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撑和动力支持。

  习在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复兴号”巨轮前行的“主航道”。其涵盖四大基体: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有慧理论”的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有光大道”的光明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一“有根制度”的规范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魂文化”的全面熏陶。其中,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于灵魂地位,具有重大统领作用。

  (一)从始至终坚持有慧理论——筑牢“复兴号”巨轮前行之“魂”。习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以习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闪烁着真理光芒、蕴含着高深智慧,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时间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但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就一定能在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中始终把握发展规律,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始终践行有光道路——把准“复兴号”巨轮前行之“舵”。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华文明、切合中国实际、独具中国特色,集中体现我们党的宗旨使命,深刻反映社会主义本质,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一定能走得好、走得远,不愧是一条发展中国自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三)始终强化有根制度——压稳“复兴号”巨轮前行之“舱”。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深深植根于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保障(韩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N],人民日报2022-11-01第03版)。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复兴号巨轮稳舱护航。

  (四)始终弘扬有魂文化——注满“复兴号”巨轮前行之“油”。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族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设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习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李书磊: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N],人民日报2022-11-10第06版),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让复兴号巨轮“满油”前行。

  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客体,即中国式现代化的靶向,从当初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习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综合提炼二〇三五年我们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具有“压舱石”作用的至少有四大方面:有容产业、有志企业、有底事业、有固疆业(国防)。其中,现代化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一)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有容产业。我国拥有世界上顶级规模、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战略和基本方向。这是习和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大国竞争最关键的“胜负手”(薛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N],经济日报2022-11-03第03版)。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战略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求,精准把握原则要求,依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提升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推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推进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有效投资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黄群慧: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N],光明日报2022-10-25第11版)。坚持促进实体经济、科学技术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扎实推进链条完整、布局完善、要素协同,容量大、韧性强、后劲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作为国有企业特别要要坚决当好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发挥中央企业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牵引作用,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构建融合畅通的产业生态体系。要推动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承担起基础性、保障性功能,发挥好国有经济在重大区域战略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有志企业。企业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要聚焦激发各类企业未来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鼓励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尤其要遴选、聚焦一批“有追求、有抱负”的国有企业,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加快培育一批有志于创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慢慢地加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特别要着眼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坚持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与国家创新体系相衔接、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协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律,更突出主业、实业和核心竞争力标准,努力打造一批行业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一批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一批基础保障骨干企业,确保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真正成为主责主业突出、功能作用显著、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国家队(郝鹏:充分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N],学习时报2021-03-10第A1版)。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有底事业。社会事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凝聚社会公共服务正能量,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我国已经建成世界顶级规模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们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收支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五项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缴费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使14亿中国人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生育、失能和失智等风险时都有相应制度保障。以社会救助为主体和以财政转移支付为手段的非缴费型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创新。社会保障正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重要贡献(郑秉文:中国百年征程中的社会保障实践[N],光明日报2021-06-25第06版)。这些都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兜底性保障作用,毕竟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为此要改革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在组织结构、用人制度、财政支持、社会保障等方面拿出更多有效举措,不断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建全建好能“托底”的现代化事业体系,让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道上的每名中国人不掉队、有底气。作为国有企业要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国有资本对民生保障、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物资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有效供给,有效弥补市场失灵、持续助力社会保障。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有固疆业。习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巩固的国防、稳固的疆域、强大的军队作为战略支撑。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N],人民日报2022-11-07第06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军事力量始终是保底手段。正如习在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作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更要在战略安全方面发挥特有作用,强化国防军工领域布局,增强国有资本对骨干网络的控制力(郝鹏: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乘势而上开启“十四五”奋斗新征程[J],旗帜2021(03)),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助力国家总体安全,巩固强大国防贡献国企力量。

  习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中资源配置的手段、条件、环境等介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少具有四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或介体: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情社会、有位格局。其中有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联动、国内国外联动、利益公益联动,把有效市场、有为政权(政府)、有情社会、“有位格局”统筹协同,实现共同发力。

  (一)培育统一的有效市场。习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遵循。市场范围决定分工广度和深度(何立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N],人民日报2022-11-14第06版)。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穆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J],求是2022(22))。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优势、创新发展优势和抗冲击能力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我国巨大市场潜力,聚集国内外资源要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特别要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二)打造公正的有为政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重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有为政府”是构成“有效市场”的重要前提。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甚至逆动性,经济安全稳定成为稀缺资源。中国经济要完成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有为政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有力打造经济循环新格局,促进形成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新阶段,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需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并优化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点,突出政府职能新内涵,凸显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职能、凸显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职能、凸显生态保护和低碳管理职能、凸显战略提升和科技培育职能,建设创新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责任型政府,实现作为、善为、有为。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国体和政体决定了政府是中国领导下的政权的组成部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实践上还需要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监委作为监督机关、法检作为审判检察机关等其他政权机关的协同。

  (三)建设均衡的有情社会。习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相比于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为中心,社会主义就是以人民(人本)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建设有效市场同样也需要有情社会(也包括承载着无限乡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为市场经济毕竟是“嵌入”在社会中的。社会全面发展、有效的社会保障、完善的社会组织、有序的社会秩序,是保障市场经济起点公平的前提,也能够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坚持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要在让普通劳动者有工作、有保障、有尊严、有希望的基础上建设大多数人的“人民社会”,让他们有条件、有动力参加社会事务,形成充满温暖和活力的有情社区、有序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四)构建开放的有位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习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特别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战略性和引领性的意义(谢伏瞻: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形势[J],求是2022(22))。我们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循环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在客场进行的、以出口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升级为以利用我国庞大内需为主要特征的“主场全球化”战略模式。只有在这样的新发展格局中,中国才能在其中有位、有为、有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更有可靠保障。

  习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这深刻揭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素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有“智”人才、有“用”科技、有“范”资本、有“谐”生态(包括有续资源)放在重要支撑地位。人才乃能力的载体,科技乃知识的载体,资本乃价值的载体,生态为自然的载体,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本、知本、资本、物本载体支撑。这其中,人才处于第一资源地位。

  (一)加强人才开发管理。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吴瀚飞: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N],经济日报2022-11-14第3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有效发挥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

  (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喻思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N],经济日报2022-08-15-第19版)。习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这一明确要求,为新形势下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坚决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坚决把中央企业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打造科技攻关重地,组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建创新联合体,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布局一批基础应用技术,突破一批前沿技术,锻造一批长板技术。

  (三)推进资本健康规范。习指出,“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关系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关系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等问题,习明确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要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等一系列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发展阶段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指明了正确方向(张进财: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22-11-04第11版)。在新征程上必须更加科学地、准确地、深入地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必须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我们国家社会存在的各类资本及其作用,丰富市场竞争主体、强化管理资本职能、在创新与监管中寻求平衡,侧重激发平台公司作为社会资本与小微企业融通桥梁的功能,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引导其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四)确保生态和谐持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和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着眼于发展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大力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尹艳林: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N],经济日报2022-11-07第02版)。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努力使厉行节约、环保选购、重复使用、适度消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逐步的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同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坚定自觉地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有道领袖、有力政党、有机组织、有素人民构成的“同心圆”为主体力量,以有慧理论、有光大道、有根制度、有魂文化构成的“主航道”为基体引领,以有容产业、有志企业、有底事业、有固疆业构成的“压舱石”为客体靶向,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情社会、有位格局构成的“磁化场”为介体保障,以有智人才、有用科技,有范资本、有谐生态构成的“元器件”为载体支撑,精心塑造并扭住有运趋势,主动把握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大多数来源于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从始至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有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相关的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