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博中国
贝博中国
贝博中国

【农金观察】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 2024-01-03 05:56:47 |   作者: 全自动载带成型机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地发展,银行不良资产慢慢的变成了现如今各大商业银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金融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妥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造成的问题,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银行的长远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形势。基于此,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便成了银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近几年来成为攸关中国经济发展与安全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然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资本充足率偏低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经营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之间的主要差距,阻碍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严重性,如此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迫切地需要解决。

  一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差。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府也加大了对征信体系建设与推广的力度,但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和范围都有待于完善。而且近年来我们国家社会、企业信用日益淡化和恶化,有些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采用各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讨债无门。信用机制的不够完善,自然缺乏群众的信任,企业的信用也慢慢变得得不到保障,加速了不良资产的形成,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是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督管理。国企和国有银行都归国家所有,最终责任人是各级政府,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国企贷款软约束,形成政府行政干预银行的经营行为,银行关系带来的“硬负债”与“软资产”之间的失衡,导致了不良贷款形成,加剧了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的监督管理体制还不太完善,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监管意识。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缺乏敏锐的市场敏感度,其解决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和效果并不明显。现目前我国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手段主要是采用现场检查的方法,监管人员对商业银行的检查和处理不够全面和规范,监管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三是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行业竞争加剧,企业无法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管理制度不合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都造成了企业难以发展。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钻国家政策的空子,在银行贷款后不及时归还贷款或者故意造成无法归还等是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同时信息不对称诱发银行逆向选择和企业道德风险,银行主要依靠外部信息来评价借款人的品质、财务状况和担保,以决定是否发放贷,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可靠的评估,导致银行发放贷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四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现在我国关于金融业的法律制度,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目前制度仍不够健全,我国对信贷市场的法律体系仍然滞后。虽然有《公司法》《破产法》,但没有《信贷法》《消费信贷法》等一些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所必须建立的重要法律制度。导致银行业务在许多业务方面没有规范的制度可以参考,许多企业利用这些灰色地带进行银行贷款,从而形成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国家推出的许多政策与法律相矛盾,这也为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伏笔。

  一是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导致其资金与规模脱节,不利于风险防范。且银行缺乏一套系统的风险预警系统,往往容易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这一系列因素均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二是经营效率低下,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还不尽合理,存在着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加之银行有些信贷人员素质不高,贷款发放中以权谋私,发放人情贷款,贷款发放没有经过认真审核,在回收时就会十分困难,这些都是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

  整治信用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工程建设应早日启动,重视起对市场经济的诚信教育,提高经济主体诚实守信的自律性。对于企业的信用制度要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一旦企业涉及违反诚信信用的行为,要对企业实施相应的惩罚制度。加快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的建设。同时还应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社会整体的信用环境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起信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自觉地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真正地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合理的市场机制才能够很好地规避金融风险,所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从国家方面起到对银行经济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朝着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健全各种配套制度,逐步改善现有的经济环境,这样才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二是强化金融监督管理,提高监管效率。首先提高金融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引进优秀的监管人员,金融监管要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向法治为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金融监督管理。其次要实行以现场监管为主导其他监管为辅助的监管方式,认真考核银行的各项指标,提高监管的科技含量。三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由于所有制结构单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依然存在着国有企业都会存在的弊端,如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较为现实的选择是实行股份制产权改革。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货款公司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联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可能的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而且要根据资信等级对贷款公司进行统一授信,将贷款总额确定在可控范围之内。

  企业要通过改善自身的经营状态来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一方面,国有公司能够进行资产重组,通过兼并和收购等形式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集约化生产的企业集团公司。企业集团公司是当下流行的一种企业模式,通过将企业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将生产力聚集到一起,实现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组合效应,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适应改变经营观念,企业的发展要顺应当下社会的发展的新趋势,要积极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紧跟时代的发展,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技术设备上,要对设备做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开拓新的商品市场,扩大企业的发展。由于现在的企业未来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贷款,所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所以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能够减少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减少不良资产行为的发生。

  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许多的法律程序,如破产、清偿甚至诉讼等。一个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能明确不良资产处理过程中各方的权、责、利,防止一些恶意逃废债的企业利用法律的漏洞钻空子,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此外,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体制,但是在不良资产处理过程中需要采用的许多手段,包括资产证券化等都跨越了分业的界限,处于法律上的空白地带。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资产管理公司能够顺利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应该对这种情况提供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立法支持,避免因为法律的缺失影响不良资产处理的效率。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处置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比较有效的途径。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是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风险,解决银行长期资金与短期负债期限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将其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或贷款,按期限、利率、风险等因素汇集为资产或贷款组合,以该资产或贷款组合作担保在长期资金市场上发行证券的做法,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住宅抵押贷款市场。我国可以效仿西方国家,促进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充分的利用金融市场的功能,拓宽投资者群体把闲置的资金加以盘活,加以腾挪,增加有效的供给。(四川省资中县联社徐凯)